幼儿园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构建和谐幼儿园,就靠你我她(班主任、副班主任、生活老师)。在我们这样全寄宿制的学校,孩子远离了父母,亲人。在这里我们的教职员工就是他们的父母、亲人。因此在我们江西省西山学校幼儿园里构建温馨、和谐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位优秀幼教工作者曾经说过:我和我的同事们战斗在一起,孩子们都亲切地喊我们“妈妈”,我们“累并快乐着!”她一边列着事例,一边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我深受感染。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了“爱”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是如此,何况我们的孩子呢?他们拥有一颗颗纯洁的童心,所以需要一个温馨和谐的幼儿园环境。我们都有共同的愿望——“爱”和“被爱”的愿望,对健康、和谐幼儿园环境的需求,有时它比对物质的环境更加重要。
如何构建温馨和谐的幼儿园环境呢?孩子每天都和教师在一起,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有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记得有一次,我由于心情不好随便对孩子说了一句:“烦死人了!”早操后,我带领孩子们在院子里活动,看到几个小朋友围在陈嘉卫身边转来转去好像在玩游戏,可他却生气地说:“烦死人了!老跟着我干吗?”开始我还觉得好笑,可后来一想突然意识到孩子这是在模仿我呀!这提醒了我今后应该以怎样的态度、言行去影响孩子,怎样和孩子们交往。还记得有一次晚上,我跟班主任王老师外出办事让生活老师帮忙看班,由于事情比较棘手导致吃夜宵的时间未能及时赶回来。本以为生活老师会因为我们迟到而不高兴,想着要怎么样跟她解释呢。哪知等我们回来的时候小朋友们一个个的都围过来说:“老师,今天我们吃夜宵很乖哟,吃得饱饱的呢。阿姨说你们去办事了,我们要更听话才能让你们的事情办得更顺利。”刹那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多么温暖的语言,多么温馨的画面。原来我们大(2)班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年长的阿姨、年幼的孩子和我们,我们不正像一家人吗?那一刻更让我明白了应该如何去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首先以身示范,不把消极的情绪带给孩子们,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工作。《纲要》指出:教师应是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幼儿会经常“犯错误”,教师应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幼儿的“错误”,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要疏导、引导。例如:我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助了我班石志翔小朋友认识到霸道、不讲理是不好的行为;并用赏识、对照、鼓励的方法帮助他逐渐改掉了这些毛病。现在石志翔变成我班守纪律、爱帮助人的小模范了,老师和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他。我始终认为不对幼儿用粗暴的呵斥和严厉的指责,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使幼儿理解和接受,使幼儿能够相信老师,同时,自我接纳和自我控制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
其次建立同伴间相互关心、友爱的气氛。让幼儿学会正确的关心人的行为方式,让全班有一种相互关心、友爱的气氛是创设良好精神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一个班的幼儿在你碰我,我碰你的拥挤状态下,没有相互嚷嚷,也没有问老师告状,而是相互礼让、询问关心时,说明这个班已经有了较好的班级气氛。这是帮助幼儿产生各种亲社会行为的极为重要的基础。这样的教导应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例如,游戏时要玩具共享,不能抢夺;不小心碰倒别人时,应赶紧把他(她)扶起来,并帮着掸掸土,说"对不起";而当自己被人撞时,也别得理不饶人,更不能因此又去打别人;相互间交往时应习惯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用语。
最后建立正、副班主任与生活老师间的互助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对幼儿的社会性培养具有多重的影响。教师之间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还是互相拆台,勾心斗角。都会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教给幼儿要互相关心、帮助、抚慰、进行合作等行为,如果教师自己也做到了,那孩子就更容易产生这种行为方式并且长期稳定下来;反之,如果教师之间是漠不关心、人情冷,那么教师再怎么强调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其效果势必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自身交往的适宜与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间的交往涉及到班级、幼儿园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气氛。教师间如果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还会给班、园带来一种温情的气氛,容易激发出积极性的社会性行为。幼儿也会从中耳濡目染,不仅学会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也能学会正确、适宜的行为方式。
相信,在我们正、副班主任和生活老师的积极努力下,我们一定能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